科普讲堂
资讯详情
中华鲟科普(4):生存濒危的它们,会是下一个白鳍豚吗?-ag亚洲国际厅
从地球的生命周期来看,野生动物的灭绝是一个动态过程。物种从发生、发展到逐渐走向灭亡,其自然灭绝有一定的规律性。
人类的出现,改变了生物自然灭绝的规律,人类在改造自然、造福自己的同时,也使大量的物种灭绝。特别是近200年里,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在减少。
中华鲟,一座复杂、独特的基因库
中华鲟是一种遗传变异小的物种,亿万年来基本没有进化,因此更加容易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濒危、灭绝。
与任何一个物种一样,中华鲟也是一座复杂的、独特的基因库。从宏观角度看,如果这一物种灭绝了,还影响着与之相关的多个物种的消长。
据研究,每消灭一种植物,就会有10—30种依附于它的其它植物、昆虫及高等动物随后覆灭。
如17世纪毛里求斯渡渡鸟被杀绝后,不出数年,该岛的大颅榄树也渐渐消失了,因为这种乔木的种籽必须经过渡渡鸟的消化道才能发芽、萌生。
中华鲟,与长江生态紧密相连
中华鲟是长江的旗舰物种,也是海洋中的常规物种。它无论作为捕食与被捕食者,生产者与消费者,都与它生存的环境互惠互利、相互制约,从而使其周边环境达到动态平衡,相对稳定。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中华鲟消失了,也说明了它所生存的长江环境已经恶化到了怎样的境地。
但近些年来,随着环境改变、水体污染、航运挖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华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中华鲟,被列为国际极危物种
据此前诸多媒体报道,1981年,长江第一座大型水电站葛洲坝建成之后,使其洄游至金沙江江段繁殖场的路线被阻断。
不过,此后专家们意外发现了中华鲟在葛洲坝下游的水域开辟了新的产卵场,但面积仅为之前的5%。
到2007年,中华鲟繁殖种群仅余不到300尾,2009年开始,在专家的建议下,我国停止了野生中华鲟科研捕捞。201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为国际极危物种。
“水中大熊猫” 极度濒危
而最让人担心的消息则是,被称为“水中大熊猫” 的极度濒危的中华鲟,根据科学家们2013年至2015年的监测,在葛洲坝下游连续3年没有监测到中华鲟自然产卵的迹象。
为了尽可能全面具体地监测,科研人员动用了所有可能的手段,包括声呐探测、江底采卵、水下视频等等。
直到2015年12月10日,监测活动仍无成果,考虑到一些鱼类会以中华鲟卵为食,监测人员甚至剖开了一些鱼肚皮进行检查,同样一无所获。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保护组组长危起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这意味着未来最小的中华鲟可能就是2012年出生的。按照最保守估计,这批2012年的中华鲟最长能活40岁,也就是再过37年,整个物种就将在自然界消失”。“我看见过中华鲟,不知道以后孩子们能不能看到了。”
目前,挽救中华鲟种群的主要措施为增殖放流,据了解,经过放流前的强化驯化,放流中华鲟能够适应野外生存环境,放流成效明显。
中华鲟增殖放流但其效果究竟多大,人工繁殖对种群遗传有何影响,至今未可知。
(未完待续)
—本文来源于网络资料整理,如有不妥,敬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