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讲堂

资讯详情

中华鲟-ag亚洲国际厅

浏览量
【摘要】:
中华鲟(学名acipensersinensis):是一种大型溯河产卵洄游性鱼类,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大陆架水域和长江中下游干流。其个体硕大,体长可达4m,体重超700kg,寿命40龄以上,在长江中的洄游距离达2800km以上。20世纪后期,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退化(筑坝、水污染等)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华鲟自然种群规模急剧缩小。1988年,中华鲟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97年,被列入濒危野生

中华鲟(学名acipenser sinensis):是一种大型溯河产卵洄游性鱼类,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大陆架水域和长江中下游干流。其个体硕大,体长可达4 m,体重超700kg,寿命40龄以上,在长江中的洄游距离达2800 km以上。

20世纪后期,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退化(筑坝、水污染等)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华鲟自然种群规模急剧缩小。

1988年,中华鲟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1997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保护物种;

201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升级为极危级(cr)保护物种。

 

 

物种简史

中华鲟被称为“水中大熊猫”,起源于白垩纪,已在地球上繁衍生息1.4亿年,是中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也是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

在研究地球气候变化和鱼类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中华鲟作为一种大型江海洄游性鱼类,是海洋与河流信息和物质交流的重要纽带,是反映海洋和河流生态状况的重要指示性物种。

保护中华鲟对于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国家从上世纪80年代起积极开展对中华鲟的保护:

1983年,我国全面禁止中华鲟的商业捕捞利用;

为保护葛洲坝坝下目前唯一已知的中华鲟产卵场及其繁殖群体,1996年,设立“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省级自然保护区”;

为保护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群体及其索饵场,2002年,设立“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

 

 

除了对自然种群的保护,1982年,水利部批准成立中华鲟研究所,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工作启动。经过科研人员34年的不懈努力,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工作取得突出成就,特别是2009年中华鲟研究所划归三峡集团以来,全人工繁殖(不依赖于江中捕捞的亲本的)子二代中华鲟工作取得突破,确保了即使出现野生资源消失的最坏情况下,该物种依然能在人工环境下繁衍生存,不致灭绝。

 

形态特征

中华鲟体型硕大,皮肤黝黑油亮,形态威武。从外形上看,中华鲟很像一个披着盔甲的武士:它外披五行漂亮的硬鳞,背部一行,体侧和腹部各两行。这五行硬鳞不仅可以帮助中华鲟支撑整个庞大的身躯,同时也可以感知水流的方向;而它的体内只有一根乳白色的软骨,除此之外没有鱼刺和肋骨,全身都是肉,也就是它具有这种软骨硬鳞的特征。
 
 
那么,中华鲟这么庞大威武,它凶吗?中华鲟属于底栖性鱼类,生活在水的最底层,为了适应水底的生活,它的嘴巴长得很特别,形似花瓣,没有牙齿。所以尽管它长得庞大,但一点儿也不凶。中华鲟不仅性情温顺,而且摄食斯文,通常以小鱼小虾为食。它吃东西时的样子是将嘴巴伸缩成圆桶状吸食食物。
 
中华鲟的眼睛很小。因为生活在深海底,它的视力也不是很好,那么中华鲟怎样找到食物的呢?原来它的嘴巴的前端长有2对触须,他们可以感受到食物在什么地方。中华鲟的尾巴也长得很特别,上长下短,就像一把扫地的扫帚。
 
 

栖息及繁殖环境

中华鲟生活于大江和近海中,是底层鱼类,具有洄游性或半洄游性。春夏季5-6月间喜群集于河口,秋季上溯而至江河之上游。在长江中繁殖,在沿海大陆架育肥长大。古有:“鳣出江、淮、黄河、辽海深水处”,“其居也在堆石湍流之间”。
 
 
每年春夏之交,成熟的中华鲟就会成群结队地从长江入海口开始近2年的蜜月旅行。它们贴着河床逆江而上3千多公里,回到金沙江流域产卵繁殖;孵出的幼苗再顺江而下,回到大海育肥长大,等到性腺发育成熟后,又开始新一轮的生殖洄游。如此往复,亿万年来从不间断,生生不息。也就是在这个洄游的过程中,有许多我们赞叹不已的地方:
 
第一,中华鲟有坚定的方向性。长江沿线支流密布,但它从不误入他流。大家仔细观察池子里的中华鲟就会发现,它们不停顿不倒退,总是不停地向前,而且不轻易改变运动方向。
 
第二,它对生养的地方有无比深厚的眷恋之情。中华鲟可以说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离开长江的时候只要几个月大,游到大海之后要长9到14年,才会性腺发育成熟。但是无论多久,无论走多远,它一定要把子孙后代带回故土。也就是这个原因,1963年我国著名的鱼类学家伍献文教授为其深情命名为“中华鲟”。
 
第三,中华鲟有非常顽强的毅力。在繁殖期间长达近2年时间滴食不进,完全靠自身储备的营养来完成性腺的发育和体能的消耗,是鱼类中忍饥挨饿的冠军。

 

中华鲟对产卵场的要求一直很高。其产卵场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首先,江底要有卵石,且卵石必须有缝,因为中华鲟有逃避敌害的本能,卵必须产在石头缝里以逃避敌害。
 
其次,是要有体外受精的条件,如果江底很平坦,受精能力就会受到影响,中华鲟喜欢“下游是滩,上游是潭”的地形。这种水文条件下会形成很多回流水,流动紊乱,形成天然的搅拌器,精子、卵子在紊乱的水流中接触时间较长,容易受精。
 
最后,受精卵的成熟需要硬化河床,如果都是泥地沙地,受精卵会在泥沙中窒息死亡。
 
除了对产卵场的苛刻要求以外,中华鲟对水温的要求也“与众不同”。
长江流域很多鱼类都是在春天产卵,夏天育肥,而中华鲟则是秋季产卵的鱼类代表。和别的鱼类不同,中华鲟要在水温低于20摄氏度才利于其性腺发育,通常最适应产卵的温度是18摄氏度。
 
长江是东亚季风气候河流,夏天气温高,冬天气温低,四季明显。葛洲坝修建前,长江通常在九、十月份水体温度就可以达到18摄氏度,鲟鱼就可以顺利产卵。而葛洲坝、三峡等大规模水利枢纽修建后,水库蓄水量十分巨大,加之水的比热容高,导致滞温效应明显。在三峡工程蓄水前,宜昌葛洲坝下游中华鲟每年有两次繁殖活动;三峡工程蓄水后,中华鲟每年仅有一次繁殖活动。
 
除水温周期外,中华鲟的繁殖还受到自然季节性变化的“光周期”影响,光周期每年基本不会发生什么变化,这就相当于中华鲟体内的“生物钟”。当水温周期和光周期同步的时候,中华鲟就能顺利产卵,而这个同步一旦被打破,就会让中华鲟体内生物钟紊乱,在这样的条件下产卵就变成了不现实的事情。
 
 

中华鲟的天敌

中华鲟有天敌吗?长大以后的中华鲟,因为体形庞大,而且生活在海底,在自然界鲜有对手。但是在中华鲟生命初期却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天敌——铜鱼。它专门吃鲟鱼的鱼卵和鱼苗。
现在为了提高中华鲟放流的存活率,我们一般要放流30cm以上,甚至更大规格的中华鲟,这样才能躲避铜鱼的侵害。因此,科研人员可以通过铜鱼的出现与否和出现的数量来鉴别中华鲟的天然产卵场和中华鲟的繁殖阶段。
 
 
以上所有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整理编辑,如有异议,请联系官方后台告知

最新活动

五一欢乐行,过海洋劳动节
发布时间:
2022-04-29
速看!长沙海底世界五一王炸攻略安排上!
发布时间:
2022-04-29

联系ag亚洲国际厅

ag亚洲国际厅的版权所有:海底世界(湖南)有限公司      网站建设:   
网站地图